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02部分

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02部分

贡入燕都,留京一年,终日静坐,不阅文字。己巳年归,游南雍。未入监(国子监,相当于南京分校),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,对坐一室,凡三昼夜不瞑目。

成为贡生之后,在北京住了一 年。每天静坐,不读书,也不书写任何文字。心定下来些。到己巳年南归,在南京国子监(国办大学)报到之前,先去栖霞山拜访了云谷禅师。与禅师一起打坐,三天三夜不合眼。这个普通人是很难做到的。我们可能顶多坐半小时一小时就熬不住了。但是了凡先生三天三夜不倒褡,也不累。大概是因为妄念不动,精神內敛,所以得以精神饱滿。

云谷问曰:「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,只为妄念相缠耳。汝坐三日,不见起一妄念,何也?」

云谷禅师大概有他心通,觉得有些诧异:一般凡夫都是妄念不断,跟流水一样后浪续前浪。你坐了三天,不起一个妄念。是什么原故?

余曰:「吾为孔先生算定,荣辱生死,皆有定数。即要妄想,亦无可妄想。」

因为前面事事被易学大师孔先生预测到,已确信命由天定,皆有定数。所以即便想起妄念也起不来。无欲无求了。其时只是觉得所求无望而已,并非真的无欲无求。

云谷笑曰:「我待汝是豪杰,原来只是凡夫。」
问其故。曰:「人未能无心,终为阴阳所缚,安得无数?但惟凡人有数;极善之人,数固拘他不定;极恶之人,数亦拘他不定。汝二十年来,被他算定,不曾转动一毫,岂非是凡夫?」


云谷听了笑道:“还以为你是修养极高的大豪杰,原来也只是个普通人而已!”

一般人贪欲不断,妄念不息,自然是被阴阳命数所束缚。但品德修养达到至善的人,命数是束缚不了的。[所谓跳出三界外,不在五行中]。

云谷禅师说:“你二十年来被命数束缚,丝毫未能改变,正是凡夫!”

余问曰:「然则数可逃乎?」曰:「『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』诗书所称,的为明训。我教典中说:『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寿。』夫妄语乃释迦大戒,诸佛菩萨,岂诳语欺人?」

了凡先生问:那命数能改变吗?云谷禅师回答:“命由我作,福自己求。”古书早有这样的明训。[換句话说福祸都是自己造的,既然能造那想必也能改]。

禅师引用佛经上的话:『求富贵得富贵,求男女得男女,求长寿得长寿。』佛是真语者,实语者,不诳语者,诸佛菩萨是不会说谎的。

余进曰:「孟子言:『求则得之,是求在我者也。』道德仁义,可以力求;功名富贵,如何求得?」

了凡先生进一步问,道德修养,我可以自已通过改变自已心理行为提高,可是功名富贵这些是外部环境给的。自已又如何强求得到呢?〔此时他还不知道心物一元,天道好还的道理〕

云谷曰:「孟子之言不错,汝自错解耳。汝不见六祖说:『一切福田,不离方寸(心);从心而觅,感无不通。』求在我,不独得道德仁义,亦得功名富贵;内外双得,是求有益于得也。

禅师说:孟夫子的话没错,是你理解错了。接着引用了六祖的话来开示他,一切福田要向内寻,即向自已的心中去寻找。〔此心本自具足,自然是求什么有什么。〕

若不反躬内省,而徒向外驰求,则求之有道,而得之有命矣,内外双失,故无益。」

如果只一味依妄心向外驰求,不懂得改变自已的心理和行为,乃至积功立德。那得或不得到当然就看命数了。“內外双失”,因心外弛求,心內即不得安宁,而外得之有命,还是命里原本有的,〔说不定还新造恶业,更糟。〕

因问:「孔公算汝终身若何?」余以实告。云谷曰:「汝自揣应得科第否?应生子否?」

了解了孔先生给了凡先生算命的具体情况。然后问:“你认为自已考取科第应该成功吗?应该有子嗣吗?”

余追省良久,曰:「不应也。科第中人,类有福相,余福薄,又不能积功累行,以基厚福;兼不耐烦剧,不能容人;时或以才智盖人,直心直行,轻言妄谈。凡此皆薄福之相也,岂宜科第哉?

了凡先生开始反省自已,认为中科第的人都有福相,而自已福薄,又不懂多积福德。没耐心,没包容心,恃才傲物,讲话也不注意,常常伤人害已。这些都是福薄之相,所以是没可能考上科举的。

「地之秽者多生物,水之清者常无鱼;余好洁,宜无子者一。和气能育万物,余善怒,宜无子者二。爱为生生之本,忍为不育之根;余矜惜名节,常不能舍己救人,宜无子者三。多言耗气,宜无子者四。喜饮铄精,宜无子者五。好彻夜长坐,而不知葆元毓神,宜无子者六。其余过恶尚多,不能悉数。」

他继续反省自已,他说,脏的环境更容易滋生万物,而自已太爱干净〔有洁癖〕,水清则无鱼。和气育万物,自已却常爱发脾气。又没爱心,没同情心,过份爱名节,不愿意帮人。又话多,爱喝酒,特别耗精气。还经常熬夜。没保养好身体。因上述原因,所以不应有子嗣。且还有很多坏习惯,一时也说不完。

云谷曰:「岂惟科第哉?世间享千金之产者,定是千金人物;享百金之产者,定是百金人物;应饿死者,定是饿死人物;天不过因材而笃,几曾加纤毫意思?
「即如生子,有百世之德者,定有百世子孙保之;有十世之德者,定有十世子孙保之;有三世二世之德者,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;其斩焉无后者,德至薄也。

凡事皆因果,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,一切自作自受。沒有誰在主宰。

「汝今既知非。将向来不发科第,及不生子相,尽情改刷。务要积德,务要包荒,务要和爱,务要惜精神。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此义理再生之身也。

你既然能反省到自已的问题所在,那就应当尽心竭力的去纠正。定要积功立德,要和气友善,要培育养元…,彻底转变自已的身心。就像在义理上重塑了一个身命。

「夫血肉之身,尚然有数;义理之身,岂不能格天?太甲曰:『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』诗云:『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,不生子者;此天作之孽,犹可得而违。汝今扩充德性,力行善事,多积阴德;此自己所作之福也,安得而不受享乎?

先从改变自已心行开始,扩充德行,多积阴功。不必刻意去求,福德到了,命运自会发生转变。所谓自助天助也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购物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