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训 第四篇 谦德之效

了凡四训-谦德之效

01部分〔原文〕易曰:天道虧盈而益謙;地道變盈而流謙;鬼神害盈而福謙;人道惡盈而好謙。是故謙之一卦,六爻皆吉。書曰:滿招損,謙受益。予屢同諸公應試,每見寒士將達,必有一段謙光可掬。

〔自解〕《易经》谦卦的卦辞讲:天道亏盈而益謙;地道变盈而流謙;鬼神害盈而福謙;人道惡盈而好謙。”跟ㄍ尚书》讲的“满招损,谦受益“一个道理。
无论天地鬼神乃至人道,都是这个法则。

所以在八八六十四卦中,只有谦卦是最均衡,最吉祥的。其他63卦,都有吉也有凶。只谦卦,六爻都是吉。

我与众人多次参加应试时,每每看到一些贫苦的读书人将要中试发达之前,往往谦虚礼下,一片祥和,正所谓”谦光可掬“。

〔原文〕辛未計偕,我嘉善同袍凡十人,惟丁敬宇賓,年最少,極其謙虛。予告費錦坡曰:此兄今年必第。費曰:何以見之?予曰:惟謙受福。兄看十人中,有恂恂款款,不敢先人,如敬宇者乎?有恭敬順承,小心謙畏,如敬宇者乎?有受侮不答,聞謗不辯,如敬宇者乎?人能如此,即天地鬼神,猶將佑之,豈有不發者?及開榜,丁果中式

〔自解〕辛未年我与十几个同乡上京应试,其中丁敬宇,最年青,又极其谦虚。我跟费锦坡讲:“这位丁兄今年必定会考中”,费锦坡:”何以见得,你怎么看出来的?我说:“因为谦虚才能承受福报。老兄你看这十人中,有哪个像敬宇兄这般敦敏仁厚又谦虚礼让,不为天下先。恭敬顺承,受到侮辱也不恶言相报。人的品行修养能达到这样,天地鬼神,自然会护佑他,哪有不发达的?”到考完试后,开榜公告,丁敬宇果然高中。

〔原文〕丁丑在京,與馮開之同處,見其虛己斂容,大變其幼年之習。李霽巖直諒益友,時面攻其非,但見其平懷順受,未嘗有一言相報。予告之曰:福有福始,禍有禍先,此心果謙,天必相之,兄今年決第矣。已而果然。

〔自解〕丁丑年,在京城,我与冯开住一起,我看他胸怀虚谷,容貌谦和,与小时候的习性完全不一样。他有位好友,叫李霄严,是位直男,常常不假掩饰指出他的错误。冯开总能坦然接受,平和承认错误,从不恶颜相向。我告诉他:一个人的福一定有他的根由,祸也必定有他的原因。如果一个人一向谦虛恭谨,错能自省,一心向善。天道自然的法则,必然会回报他。你老兄今年一定会高中。后开榜,果然。

〔原文〕趙裕峰、光遠,山東冠縣人,童年舉於鄉,久不第。其父為嘉善三尹,隨之任。慕錢明吾,而執文見之,明吾,悉抹其文,趙不惟不怒,且心服而速改焉。明年,遂登第。

〔自解〕赵裕峰,字光远,山东冠县人,少年即中了举人,但后来却屢次会试不中。其父亲为嘉善县主薄,光远随其父一同上任。因仰慕当地名士钱明吾。就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。这位名士读了他的文章后,拿笔全划涂了。赵光远并不发怒,且心悦诚服,并且迅速改正了错误。次年,再会试时,考中登第。

〔原文〕壬辰岁,予入觐,晤夏建所,见其人气虚意下,谦光逼人,归而告友人曰:凡天将发斯人也,未发其福,先发其慧;此慧一发,则浮者自实,肆者自敛;建所温良若此,天启之矣。及开榜,果中式。

〔自解〕壬辰年,我入京觐见皇上,遇到夏建所,见他胸怀虚谷,神敛气平。“谦光逼人”。(因内在的修养,谦虚而引起外表气质的变化,让人接近之时,觉得这个人在发光似的)

从京返回后,我告诉朋友说:凡是上天要使一个人发达时,在没有发其福时,必先发其智慧。智慧一发,则轻浮者自然变得平实,放肆者则知道收敛。夏建所温和善良,修养如此。上天必要会帮助他。到放榜时。建所果然考中。

〔原文〕江阴张畏岩,积学工文,有声艺林。甲午,南京乡试,寓一寺中,揭晓无名,大骂试官,以为瞇目。时有一道者,在傍微笑,张遽移怒道者。道者曰:相公文必不佳。张益怒曰:汝不见我文,乌知不佳?道者曰:闻作文,贵心气和平,今听公骂詈,不平甚矣,文安得工?张不觉屈服,因就而请教焉。

〔自解〕江阴张畏岩,博学广知,善于文章,在一些读书人中,有些声名。甲午年,参加南京乡试,住在一个寺庙里。到开榜时,榜上无名,他大骂考官眼瞎。当时有一修道之人,在傍微笑,张畏岩就怒气移到了道人身上。道人说:相公文章肯定写得不怎么样。张畏岩更是火大:你又沒读过我的文章,怎么就知道不好了?道人说:我听说,写作文章,贵在心气和平。方才听你骂骂咧咧的,显然心中甚是不平。所以文章怎么会写得工整呢?张畏岩听了,不觉心服,就请教道人指点。

〔原文〕道者曰:中全要命;命不该中,文虽工,无益也。须自己做个转变。张曰:既是命,如何转变。道者曰:造命者天,立命者我;力行善事,广积阴德,何福不可求哉?张曰:我贫士,何能为?道者曰:善事阴功,皆由心造,常存此心,功德无量。且如谦虚一节,并不费钱,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?

〔自解〕道人说,要考中,需看命,命不该中,文章写得再好,也无济于事。须要自已做个转变。张畏岩:既然是命,还如何转变?道人说:“造命者天,立命者我。”只要你能力行善事,广积阴德,什么福不可以求到呢?张畏岩说:我一穷人,能做什么呢?道人说:“善事阴功,皆由心造”。如你能“时时常拂拭”,心常清净,念念至善,自是功德无量。

另外,“谦虚”这个东西,也不费钱。你为何不自我反省,而迁怒辱骂考官呢?

〔原文〕张由此折节自持,善日加修,德日加厚。丁酉,梦至一高房,得试录一册,中多缺行。问旁人,曰:此今科试录。问:何多缺名?曰:科第阴间三年一考较,须积德无咎者,方有名。如前所缺,皆系旧该中式,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。后指一行云:汝三年来,持身颇慎,或当补此,幸自爱。是科果中一百五名。

〔自解〕张同学由此,自律反省,修善积德,日日用功。如此功德日积月累。到丁酉年,某日梦见来到一所高大的建筑里,见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册子。中间缺了多行,就问旁边的人。这人就告诉他:这是今科考试的录取册。张畏岩继续问道:怎么缺这么多名次没写呢?这“旁人”答:科第在阴间三年考一次,须要积德没有过失的人,才能录取。这册子所缺的名次,都是之前本该考中。因为最近犯有新的过失,所以未被录取。他接着又指着其中一行说:你三年来,自律自省,谨言慎行。或许再参加应试时,就会被录取而补写到这一行。望你自重自爱,不要再犯错。是年科举,张畏岩果然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。

〔原文〕由此观之,举头三尺,决有神明;趋吉避凶,断然由我。须使我存心制行,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,而虚心屈己,使天地鬼神,时时怜我,方有受福之基。彼气盈者,必非远器,纵发亦无受用。稍有识见之士,必不忍自狭其量,而自拒其福也。况谦则受教有地,而取善无穷,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。

〔自解〕由此可知,举头三尺有神明,然趋吉避凶,却由“我”自已心之所造,所以定然要制心慎行。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

不要得罪了天地鬼神,虚心而甘于低位,使天地鬼神,时时哀怜于我,如此方有接受福报的基础。(不过大丈夫,做好事,做了就做了,不求回报,理所当然。也要有这个气派才好。这节主要讲虚心。前面也讲了行而不求的道理。)

而那些心高气傲之人,就像盛满了的容器没有宽大容量,纵然有发达的机会,也没有受用的空间,难以享受长远的福报。稍有些见识的人,都晓得不要把自己胸怀搞得那么狭隘。而自己把福报拒之门外。况且胸怀虚谷,谦虚低下,则孺子可教。自然可学取更多,“取善无穷 ”,这正是修行建业必不可少的。

〔原文〕古语云:有志于功名者,必得功名;有志于富贵者,必得富贵。人之有志,如树之有根,立定此志,须念念谦虚,尘尘方便,自然感动天地,而造福由我。今之求登科第者,初未尝有真志,不过一时意兴耳;兴到则求,兴阑则止。孟子曰:王之好乐甚,齐其庶几乎?予于科名亦然。

〔自解〕古人云:“有志于功名者,必得功名;有志于富贵者,必得富贵。”人有远大的志向就如同树之有根一样,有了根就能发芽,发了芽就能开花结果。立定这个志向,念念谦虚,无论事之大小,处处帮人助人,予人方便。自然能感动天地,而积福立德。

现在这些求登科第的人,都没有真正的志向。只是一时兴致所兴。兴致来了,就求一求,兴致没了,也就无所谓了。

孟子说:“王之好乐甚,齐其庶几乎?孟子对齐宣王说:你自己玩音乐玩得这么嗨,有啥意思?”独乐乐不如众乐乐“如果能让所有的百姓都能其乐融融那才好。我觉得求科名也是如此,不仅只求自己一人的功名,而应让人人都晓得积德行善,改变自己的命运,我命由我不由天。

“计利当计天下利,求名当求万世名。”

全文完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购物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