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03部分
“易为君子谋,趋吉避凶;若言天命有常,吉何可趋?凶何可避?开章第一义,便说:『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』汝信得及否?”
如果命数是不能改变的,那趋吉避凶怎么说得通,如何趋吉?如何避凶?而“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。积恶之家,必有余殃“这话又如何让人取信?
余信其言,拜而受教。因将往日之罪,佛前尽情发露,为疏一通,先求登科;誓行善事三千条,以报天地祖宗之德。
听闻禅师的开示,深而信之,并“拜而受教”。于是将往昔罪过无论大小在佛前发露,一一坦白,没有丝毫隐瞒,诚心忏悔。
发愿“先求登科”,“登科”考取进士,是孔先生预测他命里没有的,命里没有,而求得,那才能说命数被改变了。并同时发愿,愿做三千件善事,以回报天地 神明。
云谷出功过格示余,令所行之事,逐日登记;善则记数,恶则退除;且教持准提咒,以期必验。
禅师婆心,还帮他做了个功过格(大概是一小本本),每天记录所做之事。好事记功,坏事记过。并教他持准提咒。
语余曰:「符箓家有云:『不会书符,被鬼神笑;此有秘传,只是不动念也。』执笔书符,先把万缘放下,一尘不起。从此念头不动处,下一点,谓之混沌开基。由此而一笔挥成,更无思虑,此符便灵。凡祈天立命,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。
如能万缘放下,一尘不起,达到心空的境界。再来念咒画符感应就快了。
「孟子论立命之学,而曰:『夭寿不贰。』夫夭与寿,至贰者也。当其不动念时,孰为夭?孰为寿?细分之,丰歉不贰,然后可立贫富之命;穷通不贰,然后可立贵贱之命;夭寿不贰,然后可立生死之命。人生世间,惟死生为重,曰夭寿,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。
相对于活到100岁的人,70岁是短寿。与彭祖比,200岁也是短命。
时间是相对的,比如有时我们埋头专注一个事情上,一抬头发现已过了好几个小时。而阿罗汉入定一瞬间就已过几百年。所谓时间的长短只在于意识的分别。
“当其不动念时,孰为夭,孰为寿?”当我们起了妄念,有分别有执着,这是二;如果不分别、不执着,就不二了,不二就是没有两样了。
如果站在本源之体的立埸上来讲,一切都是空花幻影,唯心所造,非有非空。什么夭寿、丰歉都是闲话戏论。所以富贵且富贵,贫穷且贫穷,安贫乐道,怎样都好。
「至修身以俟之,乃积德祈天之事。曰『修』,则身有过恶,皆当治而去之;曰『俟』,则一毫觊觎,一毫将迎,皆当斩绝之矣。到此地位,直造先天之境,即此便是实学。
俟即是等候;“积德祈天”,那不是一天两天,立竿见影的。它是渐变的,是需要累积的。事实上我们今天所遭遇的一切也是往昔所作积累而来。只有痛澈心扉地改变自己。从起心动念,说话、做事,时时地观照自己,就像神秀所说:“时时常拂拭,莫使惹尘埃。”如此处处合礼,念念至善。不可有一丝侥幸和懈怠。
不可有“一毫觊觎,一毫将迎”。不可有取巧之心,不可用贪欲心, 谄曲心去求。不可有有求之心,应当“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。”
「汝未能无心,但能持准提咒,无记无数,不令间断。持得纯熟,于持中不持,于不持中持。到得念头不动,则灵验矣。」
禅师继续开示:你虽还未达到心空的境界,但如能勤勉持诵准提咒,不令间断,也不必计数。要都摄六根,一味专注,持至纯熟。到达念而不念,无念而念的境界。自然会得到感应。
余初号学海,是日改号了凡。盖悟立命之说,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。从此而后,终日兢兢,便觉与前不同。前日只是悠悠放任,到此自有战兢惕厉景象。在暗室屋漏中,常恐得罪天地鬼神。遇人憎我、毁我,自能恬然容受。
我之前名号“学海”,听了禅师以上“立命之说”的开示后,改为“了凡”。不想再做一听天由命的凡夫。从此往后“终日兢兢”,如履薄冰,如临深渊,时时警惕自已的心行,不在如以前一样放任自由,随意行事。
即便独处暗室,也“常恐得罪天地鬼神。遇人憎我、毁我,自能恬然容受。”
到明年礼部考科举,孔先生算该第三,忽考第一;其言不验,而秋闱中式矣。
到第二年,礼部科考,按孔先生预测,应该第三名,结果我考了第一名。“其言不验”〔大师失算了〕,到秋天乡试,又中了举人,命里说他只是秀才的,中不了举。更甭说进士了。
然行义未纯,检身多误;或见善而行之不勇,或救人而心常自疑;或身勉为善,而口有过言;或醒时操持,而醉后放逸;以过折功,日常虚度。自己巳岁发愿,直至己卯岁,历十余年,而三千善行始完。
反省自己,在心理和行为改变得还不够彻底,还是存在很多谬误,没有发勇猛心,虽然行善,有时还有犹豫,或还会考虑自身的利益,未能毫无私心的贡献自己。
有时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帮到了人家或是反而害了人〔做好事也是须要智慧和勇气的〕。或是行为上勉强帮助了别人,口里却又免不了发发牢骚。
或头脑清明时能时时观照做好,而喝多了又开始放逸。这样又造下了过错,结果以过折功,白忙一埸。如此这般,从己巳年发愿,直到己卯岁,经过十年有余的时间,才完成三千善行。
时,方从李渐庵入关,未及回向。庚辰南还。始请性空、慧空诸上人,就东塔禅堂回向。遂起求子愿,亦许行三千善事。辛巳,生男天启。
那时,我刚跟李渐庵先生,从关外回来,未能及时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。第二年,从北方回到了南方,才请性空、慧空诸位有道的大和尚,在东塔禅堂完成回向。此时,我又起了求子的心愿,再许下了三千件善事。到辛巳年〔许愿后第二年〕,生一男孩,取名叫天启〔按孔先生预测,了凡先生终身无子的。〕
【注:这篇文章是了凡先生写给他儿子的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