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凡四训 第一篇 立命之学 01部分
【原文】余 童年丧父,老母命放弃举业(放弃参加科举考试)学医,谓可以养生,可以济人;且习一艺以成名,尔(你)父夙心也。
【自解】我童年丧父,母亲命我放弃科考,改学医,认为既可以解决生活问题,还可以悬壶济世,救死扶伤。“不为名相,当为名医!”其实也很好。这也是父亲多年的愿望。
【原文】后余在慈云寺,遇一老者,修髯 伟貌,飘飘若仙,余敬礼之语余曰:“子 仕途中人也。明年即进学,何不读书”余告以故,并叩老者姓氏里居。曰:“吾姓孔,云南人也。得邵子 《皇极数》正传,数该传汝。”余引之归,告母。母曰:“善待之。”试其占卜之术,纤悉皆验。余遂起读书之念,谋之表兄沈称,言:“郁海谷先生,在沈友夫家开学堂,我送你寄学甚便。”余遂礼郁为师。
【自解】后来我在慈云寺,遇到一位老先生,样貌伟岸,气度非凡,留着长须,飘飘若仙。我见他仙风道骨,自然恭敬礼拜。老先生对我说:“你是官埸中人,明年政府就有选拔人才的考试,为何不读书呢?”我如实报告了原故。并请问了老先生的名号和住所。先生告诉我,他姓孔,云南人。曾得到宋朝易学大家邵康节《皇极数》正传,精通易学,熟知数理,善推衍之术。按照他的推算,他所学邵子之《皇极数》,该传授于我。我把他请回了家中,把情况告诉母亲。母亲要我”善待之“。
孔先生,向我们演示了他的预测之术,果然是非常的灵验,虽然是很小的事,却也纤毫无差。于是,我又燃起了读书考举的念头。跟表兄商量后,得知其友郁海谷先生,正好在沈友夫家开学堂,于是就拜郁海谷门下开始读书。
编者按:明清之时没有公立的小学中学,一般人起蒙小学初步的教育,都是由有钱人家出资办的私塾中完成的。国家只有大学,叫国子监。
【原文】孔为余起数:“县考童生(秀才),当十四名;府考,七十一名;提学考,第九名。“明年赴考,三处名数皆合!
【自解】孔先生为我预测,“县考秀才”第十四名;府考(相当于现在地级市)第七十一名;提学考(相当于省里取办的考试);结果三次考试名次完全准确。
【原文】复为卜终身休咎,言:“某年考第几名,某年当补廪,某年当贡。贡后某年,当选四川一大尹,在任三年半,即宜告归。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,当终于正寝,惜无子。“余备录而谨记之。
【自解】他又为我预测一生命运吉凶,说:“哪年考第几名,哪年考上补廪生(生员经岁﹑科两试成绩优秀者,可升廪生,国家每月免费供应粮食若干),哪年考上贡生(即考上大学,成绩优秀可到京城国立大学就读)。大学毕业后将在四川省某县当县长,在任三年半后,即告老还乡,到五十三岁那年的八月十四日凌晨两点左右去世。一生无子。我把他所测一一记录下来,以备察考。
【原文】自此以后,凡遇考校,其名数先后,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。唯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当出贡;及食米七十余石,屠宗师即批准补贡,余窃疑之。
【自解】从此以后,凡遇到考试,所得名次,都与孔公所测相符,应验不爽。唯独在预测我吃91石五斗廪米(国家给再册秀长供应的免费粮食)就可考上国立大学这事,有些疑惑。因为当我吃到七十多石米时,屠宗师(官名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)就批准我可以进京上大学了。
【原文】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,直至丁卯年,殷秋溟宗师见余场中备卷,叹曰:“卷中五策,即五篇奏议也。岂可使博学有术之儒,老于窗下乎?遂依县申文准贡,连前食米计之,实九十一石五斗也。
后来果然为署印杨公否决驳回了,一直到丁卯年,殷秋溟宗师看到我以前的考卷,说:“卷中五篇论文,就如写给皇上的五篇奏章一样(大概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很有见地,逻辑很严密。),怎么可以让这样的知识广博,又有行事方法的人,终老于窗下,而不能为国效力呢。于是交代当地县政府,推准入贡。那么从之前吃的70多石米,再到现在,加起来正好91石五斗米。再次证明孔先生预测准确。
【原文】余因此益信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,澹然(淡泊)无求矣。
【自解】我从此确信命中一切皆有定数,非人力所能求,于是乎淡泊名利,无欲无求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