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刚经说什么

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

【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。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后日分。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。以身布施。若复有人。闻此经典。信心不逆。其福胜彼。何况书写受持读诵。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经有不可思议。不可称量。无边功德。如来为发大乘者说。为发最上乘者说。若有人能受持读诵。广为人说。如来悉知是人。悉见是人。皆得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称。无有边。不可思议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即为荷担如来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须菩提。若乐小法者。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。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。为人解说。须菩提。在在处处。若有此经。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。所应供养。当知此处。即为是塔。皆应恭敬。作礼围绕。以诸华香而散其处。】

最难的布施

【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布施。中日分。复以恒河沙文的立场来看时代的。迟五百年,人的智慧变得越来越低,到了末法时代,人十二岁就可以生孩子,脑袋非常发达,四肢和两手两脚越来越小,极聪明而没有智慧,草木都可以杀人。换句话说,灾难、病痛、战争随时存在,这是末法的时候,现在还没有到。

五百年后,有人真能够行善修福,于此章句,能生信心,对于佛经中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’的说法,能够注解,真的般若智慧才出来,这是非常难的事。一般人信仰宗教,都是注重在形式上,而且多半以有所求的心,求无所得的果。尤其我们看到庙子上拜拜的人潮,以前是十块钱啦!现在充其量是一百块钱,买一大堆香蕉、饼,一大把香,烧了以后又拜,拜了以后又磕头,然后求神明保佑丈夫好、身体好、爱国奖券又中、生意发财、样样都好,然后还把香蕉带回去慢慢吃。你们看!出这么一点点本钱,那个要求多大啊!我如果是佛是神,是不会理这一套的。哼!你这个人自己都成问题嘛!花一点点本钱,要求一切都圆满,达不到目的,还要讲这个菩萨不灵,这个菩萨好当吗?就像古人的一首诗,讲这个天气很难办:

做天难做四月天,蚕要温和麦要寒;
出门望晴农望雨,采桑娘子望阴天。

你说老天爷究竟该怎么办?人同天一样更难,菩萨更是难上加难。两家人打官司,两边人都烧香要帮忙,保佑他打赢,你说这菩萨究竟帮哪一边好呢?你说菩萨是看谁的香蕉多一点,猪头大一点来决定吗?所以啊!这些都是宗教仪式,从心理学立场来研究,这是很滑稽的。我们经常听人家讲宗教仪式的,也只好写四个字来形容,不可理喻!不可理喻!简直不可理喻!嘴里没有办法讲出来,只好说对对对,你说的差不多啦!是那个样子,慢慢来吧!将来再说吧!那个将来再说,也许是三大劫以后才再跟你讲呢!就是说你现在听不懂,只好三大劫以后再说吧!

现在佛说这个真理,是非常平凡而难相信的,他说后世有人对于平常的道理就是大道,信得过的要有大福报才行。这个福报不是世间的鸿福啊!所谓能生信心,可不是迷信,是理性上的正信。‘以此为实’,认为这个是实在的真理。佛说你要晓得,将来世界上这样的一个人,他不止是跟过一个佛两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的善根;这样的人,他也不是一生一世修智慧来的!他已于‘无量千万佛所’,不知道经过多少世,在这些有成就人前面学习过!‘种诸善根’,他已经做了无量的好事,种了这样大的善根,才生出这样大的智慧。

净信和无所住

【闻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净信者。须菩提。如来悉知悉见。是诸众生。得如是无量福德。】

这样的人,听了我刚才所说的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’的这个观念,他信得过的,甚至于一念之间生出来净信。

这个要特别注意!净信很难啊!它不是正信,而是净信,干净,空灵,什么妄念都没有。心境清净到极点,心地上的净土,能够生出净信。假使有这样一个人,一个生净信的人,他已经是悟道了,已经到达真正无所住了,到达一念不生全体现了。金刚经开始叫你无所住,无所住就是一念不生全体现,这个才是净信。净信是要证得的,不是理论上了解。

佛说须菩提啊!我统统知道,我也亲眼看见这一种人,当下已经得到无上的福德。拿现在的观念来说,真正得救了,得到大福报,大功德了。佛说的只是这一句话,但是我们晓得,证得这个真理极难,达到这个智慧成就更难。

【何以故。是诸众生。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。无法相。亦无非法相。】

一个人到达了一念净信,知道凡是有现象的都不是,而是一切无相,连无相也无。能够这样悟道的人,就得大福报。为什么?因为此人现生已经到达了佛境界,他就是肉身佛了。为什么说他到达佛境界呢?因为这个人已经到达无人相,无我相,真正净信了。一念放下,当然无我相,也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

这个四相是非常严重的啊!人生一切的痛苦烦恼,都是这四相来的。从心理学上来讲,四相是四个观念,也就是人类普遍的四种现象。每个人的我相都很重,尤其知识份子‘我’的意见非常重。知识份子什么都可以忍让,假使碰到一个有学问有修养的人,你对他说让开一点我坐好不好?他看看你,哼!这个蠢东西,好吧!看你可怜,让你坐。这就是我相,因为‘我’看你可怜,让给你了;因为看到你不懂,懒得跟你讲。所以知识份子的那个我见啊,当然同我现在一样,是很厉害的。

人,处处落在我相,我相能够去掉就差不多了。我相去掉了,当然无相,一切平等,看一切众生皆是佛,看天下的男女都是父母,看天下的子女都是自己的子女。能够作得到这些就是因为无我相,无人相,自然就做到无众生相,平等,也无所谓寿者相;活得长,活得短是一样。所以生死看得很通,寿夭同视,生死一条,这是庄子的观念,生与死是一个道理,同早晨晚上是一样,到了晚上啊,就要休息休息,不须要觉时恋梦梦恋醒的。‘相’,在外境界是现象,在心理上是观念,主观的观念。

下面两个更重要,‘无法相’,一切佛法及什么叫佛法,都把它放下了,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一切不著相,统统放下,这个是无法相。但是你要认为什么都不是,一切都不是,佛也不是,不是的也不是,你又落在‘是’上。什么‘是’?‘非法是’,一切都否定,对不住,你又错了,你又落在一个‘对’上,这个对就是‘无非法相’。换句话说,一切都不是,一切也是。

有人研究金刚经,认为金刚经是绝对讲空的,错了,无法相,亦无非法相。换言之,认为一切皆空也错了,因为一切有也是它变的。所以,楞严经中佛说了两句名言,‘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’。离一切相,也就是‘无法相’的注解;即一切法,也就是‘亦无非法相’这句话的注解。离一切相,即一切法,一切离也离。所以金刚经并不是讲空,它只是说在见道的时候,见法身的时候,是‘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’。当我们起而行之,修行的时候,孜孜为善,念念为善,是不可以空的。

禅宗大彻大悟的大师们,解释学佛人基本的道理说:‘实际理地,不着一尘。万行门中,不舍一法。’实际理地不着一尘是讲本体;万行门中,起而行之,在行为上是不能空的,念念都是有,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所以万行门中不舍一法;样样都是有,不是空。这个道理,我们学佛的首先要清楚。下面再说第三重理由,它整篇里头,正面、反面,反覆说明,最后综合起来产生一个结论。

【何以故。是诸众生。若心取相。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。若取法相。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】

他说,什么理由呢?假使一个人,心里的观念著相来学佛;譬如今天非来烧香,非来拜拜不可,就是著相。我们当学生的时候,正是破除迷信,推翻旧文化的时代,上庙子很想拜菩萨,实在不好意思,怕人笑我迷信。看看四顾无人的时候,赶快跪下去拜一下,立刻站起来表示我是不迷信的。有一次被和尚看到了,他赶快拿引磬‘咚’一敲,把我吓坏了,怕被同学们看见笑我迷信。后来我就问这个和尚,为什么你要敲这个大磬呢?他说年轻人不知道,‘烧香不敲磬,菩萨不相信,拜佛不放炮,菩萨不知道’。听得真是啼笑皆非,这也算是一本经。实际上啊!杭州的庙子又多,这样一拜佛,他敲一声磬,口袋里的钱就要跳出来了,非要给一块不可;香油钱总要拿呀,所以他这个烧香不敲磬,菩萨不相信是有道理的。

我说拜佛为什么要放炮?好像菩萨耳朵聋要把他吵醒才知道有人拜他。这个就是说著相,一切众生心理上的信佛都是大著相,就是着于人相、我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著相就不是佛法。有些宗教骂其他的宗教拜偶像,迷信,那么他的正信又是什么?他说不拜偶像,事实上还是要拜的,这就是著相了,就是取法相,还是一样落在一个不是正信的观念上。

【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。即着我人众生寿者。是故。不应取法。不应取非法。】

这四段的反覆说明,反正你讲空也不对,不是佛法,执著有也不是佛法,非空非有也不对,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。这很难办了,所以真正佛法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,要想悟道,是在这个地方,是要真智慧。

真 非真

佛又很坦然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道理,‘是故。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’。真正学佛不应该著相,也不应该不著相。这真是很难办,这里我讲两个故事,虽是笑话,但是其中有真理。

话说孔子绝粮于陈,学生就向老师建议,向对面那个有钱人借一点米来吃吧!孔子心里很难受,好嘛!你们坚持要这样,你们去借吧!谁去呀?子路向来是最冲动的人,子路就去了。敲开门,那个人问,你是对面那一批落难的人吗?你既然是孔子的学生,一定认得中国字,我写个字给你认,认对了,不要借,送米给你们吃,不认得,就不借,有钱也不卖。他写了一个真假的‘真’字,子路说,这个字你还拿来考我,这是‘真’嘛!这个人把门一关说,你认不得,不借。子路吃了闭门羹,回去告诉老师,孔子说:我们到这一步,饭都吃不上的时候,你还认‘真’个什么!不应该认‘真’了。这一句话讲完,子贡说:老师呀!我去借。子贡当然比子路高明得多,又去敲门,老头子出来又是写这个‘真’字。子贡想到刚才子路为了认真吃瘪了,他就说这个是‘假’字,老头子更生气,‘碰!’把门一关。子贡跑回来跟孔子一报告,孔子说:唉呀!有时候还是要认‘真’的啊!所以这个人很难做,认真不认真之间,很难拿准火候;所以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,就是这个道理,就是讲做人行为。

第二个是禅宗里头的故事,有两个禅师是师兄弟,都是开悟了的人,一起行脚。从前的出家人肩上背着一根木棍子,上面一个铁打的方方的,叫做铲子。和尚们背着这个方便铲上路,第一准备随时种植生产,带一块洋芋,有泥巴的地方,把洋芋切四块埋下去,不久洋芋长出来,可以吃饭,不要化缘了。第二个用处是,路上看到死东西就把他埋掉。这两师兄弟路上忽然看到一个死人,一个阿弥陀佛阿弥陀佛,就挖土把他埋掉;一个却扬长而去,看都不看。

有人去问他们的师父:你两个徒弟都开悟了的,我在路上看到他们,两个人表现是两样,究竟那个对呢?师父说:埋他的是慈悲,不埋的是解脱。因为人死了最后都是变泥巴的,摆在上面变泥巴,摆在下面变泥巴,都是一样,所以说,埋的是慈悲,不埋的是解脱。

我们通过这两个故事的道理,了解金刚经告诉我们的一句话,‘应无所住’,‘不应取法’。不应该抓住一个佛法去修,落在某一点上,就先着了相,就错了。你说,我什么都不抓,所以我是真正学佛法,你更错了,有时候也要认真!所以,‘不应取非法’。

何处是岸

【以是义故。如来常说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说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。】

这一段非常重要,佛吩咐弟子们,‘以是义故’,由这个平常教你们的道理,‘汝等比丘’,你们这些出家跟我的一千二百人,‘知我说法,如筏喻者’,我的说法像过河的船一样。筏就是木头捆起来过河用的木排,你既然过了河就上岸嘛!过了河还把船背起来走吗?没有这样笨的人。佛说:我的说法,都是方便,都是过河用的船,你既然上了岸,就不需要船了,所以我所说法,如筏喻者,这是个比方。‘法尚应舍’,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最后,像过了河的船,都要丢掉。‘何况非法’,何况一切不是法呢!正法,如果最后舍不干净,还是不能成道的,何况非正法,更不能著相了。这里佛讲得非常彻底。

佛法传到中国,常说苦海无边,回头是岸。岸在那里呢?不须要回头啊!现在就是岸,一切当下放下,岸就在这里。

禅宗有个公案,有一个龙湖普闻禅师,普闻是他的名字,他是唐朝僖宗太子,看破了人生,出了家到石霜庆诸禅师那里问佛法。他说,师父啊,你告诉我一个简单的方法,怎么能够悟道?这个师父说:好啊!他就立刻跪了下来:师父啊,你赶快告诉我。师父用手指一下庙子前面的山,那叫案山。依看风水的说法,前面有个很好的案山,风水就对了;像坐在办公椅子上,前面桌子很好,就是案山好。他这个庙子,前面有个案山非常好。案山也有许多种,有的案山像笔架,是笔架山,这个家里一定出文人的;有些是箱子一样,一定发财的。石霜禅师说:等前面案山点头的时候,再向你讲。他听了这一句话当时开悟了。换句话说,你等前面那个山点头了,我会告诉你佛法,这是什么意思?‘才说点头头已点,案山自有点头时’。说一声回头是岸,不必回头,岸就在这里,等你回头已经不是岸了。

有些禅师说: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。就有同学问我,我说不错啊!可是不是你啊!你们连刀子都不敢拿,拿起来怕割破了手。拿屠刀的人是玩真的,真有杀人的本事,大魔王的本事,是一个大坏蛋,但他一念向善,放下屠刀,当然立地成佛!你们手里连刀子都没有,放下个什么啊!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个,就应该懂得金刚经告诉我们,‘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’的道理。

也许有人会说金刚经一切讲空,既然空了,什么坏事都可以做了。那可不然!善事都不可著相,何况坏事,坏事更不可以作了。下面是我当时所作有关这一品的偈子:

第六品偈颂

金鸡夜半作雷鸣,好梦惊回暗犹明。

悟到死生如旦暮,信知万象一毛轻。

‘金鸡夜半作雷鸣’,这一品佛告诉我们了生死的道理,这一句就是说,像我们睡觉一样,一切众生都在睡梦中,半夜听到鸡叫,把我们叫醒了。人生开悟的时候就是这样,觉得自己从迷梦中清醒了。虽然在半夜三更迷梦中,却被鸡叫醒了;诸佛菩萨说法等于鸡叫一样,把我们叫醒了。

‘好梦惊回暗犹明’,你不要以为自己悟了,你如果有个悟的境界,你还是大混沌一个。真正悟了的人,连悟的境界都不会存在,有一个悟的境界,你已经着法相了。所以说好梦惊回暗犹明。

‘悟到死生如旦暮’,真正的了解了,悟了,悟到死生如旦暮,人生出来等于天亮了,睡醒了是活着,死了呢?夜里到了,应该去睡觉了,死生一条,没有什么了不起。所以中国文化素来就讲,‘生者寄也,死者归也’,能够悟到死生如旦暮,你才能够得到正信,真正相信了,相信什么?

‘信知万象一毛轻’,宇宙万有在庄子的观念中是,‘天地一指;万物一马。’这个天地就是这一指,整个宇宙万有也就是这一指,就是这么一点;万象万物就是这么一马,整个的宇宙万有像一匹马一样,有马头,有马尾,有马毛,所以说宇宙万有轻如鸿毛。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,如果我们真懂了这一品,就懂了‘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’。换句话说,学佛的人都想了生死,怎么样是真正的了生死呢?我告诉诸位一句话:本无生死之可了,那才能够了生死。

发表评论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购物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