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难白佛言:「世尊!如来常说和合因缘,一切世间种种变化,皆因四大和合发明。云何如来因缘、自然二俱排摈?我今不知斯义所属,唯垂哀愍,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!」
尔时,世尊告阿难言:「汝先厌离声闻、缘觉诸小乘法,发心勤求无上菩提,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;如何复将世间戏论、妄想因缘而自缠绕?汝虽多闻,如说药人,真药现前不能分别,如来说为真可怜愍!汝今谛听!吾当为汝分别开示;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。」阿难默然,承佛圣旨。
「阿难!如汝所言『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』,阿难!若彼大性体非和合,则不能与诸大杂和,犹如虚空不和诸色。若和合者同于变化,始终相成,生灭相续,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如旋火轮未有休息。阿难!如水成氷,氷还成水。
「汝观地性,麁为大地,细为微尘;至邻虚尘,析彼极微色边际相,七分所成;更析邻虚,即实空性。阿难!若此邻虚析成虚空,当知虚空出生色相。汝今问言『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』,汝且观此一邻虚尘,用几虚空和合而有?不应邻虚合成邻虚。又邻虚尘析入空者,用几色相合成虚空?若色合时,合色非空,若空合时,合空非色。色犹可析,空云何合?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色真空、性空真色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;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!
「阿难!火性无我,寄于诸缘。汝观城中未食之家,欲炊爨时,手执阳燧日前求火。阿难!名和合者,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;众虽为一,诘其根本各各有身,皆有所生氏族名字。如舍利弗、婆罗门种,优卢频螺、迦叶波种,乃至阿难、瞿昙种姓。阿难!若此火性因和合有,彼手执镜于日求火,此火为从镜中而出?为从艾出?为于日来?阿难!若日来者,自能烧汝手中之艾,来处林木皆应受焚?若镜中出,自能于镜出然于艾,镜何不镕?纡汝手执尚无热相,云何融泮?若生于艾,何藉日、镜、光明相接,然后火生?汝又谛观,镜因手执,日从天来,艾本地生,火从何方游历于此?日、镜相远,非和非合,不应火光无从自有。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、性空真火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阿难!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,遍法界执满世间起,起遍世间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;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!
「阿难!水性不定,流息无恒。如室罗城迦毘罗仙、斫迦罗仙、及钵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,求太阴精用和幻药。是诸师等,于白月昼,手执方诸,承月中水。此水为复从珠中出?空中自有?为从月来?阿难!若从月来,尚能远方令珠出水,所经林木皆应吐流。流则何待方诸所出?不流明水非从月降。若从珠出,则此珠中常应流水;何待中宵承白月昼?若从空生,空性无边,水当无际;从人洎天,皆同滔溺,云何复有水、陆、空行?汝更谛观,月从天陟,珠因手持,承珠水盘本人敷设,水从何方流注于此?月珠相远,非和非合,不应水精无从自有。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、性空真水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一处执珠一处水出,遍法界执满法界生,生满世间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;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!
「阿难!风性无体,动静不常。汝常整衣入于大众,僧伽梨角动及傍人,则有微风拂彼人面。此风为复出袈裟角?发于虚空?生彼人面?阿难!此风若复出袈裟角,汝乃披风;其衣飞摇,应离汝体!我今说法会中垂衣,汝看我衣风何所在?不应衣中有藏风地。若生虚空,汝衣不动,何因无拂?空性常住,风应常生;若无风时虚空当灭。灭风可见,灭空何状!若有生灭,不名虚空;名为虚空,云何风出?若风自生彼拂之面,从彼面生,当应拂汝!自汝整衣,云何倒拂?汝审谛观,整衣在汝,面属彼人,虚空寂然不参流动,风自谁方鼓动来此?风、空性隔,非和非合;不应风性无从自有。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、性空真风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阿难!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,遍法界拂满国土生,周遍世间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;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!
「阿难!空性无形,因色显发。如室罗城去河遥处,诸剎利种及婆罗门、毘舍、首陀,兼颇罗堕、旃陀罗等,新立安居,凿井求水。出土一尺,于中则有一尺虚空;如是乃至出土一丈,中间还得一丈虚空。虚空浅深,随出多少。此空为当因土所出?因凿所有?无因自生?阿难!若复此空无因自生,未凿土前何不无碍?唯见大地逈无通达。若因土出,则土出时应见空入。若土先出无空入者,云何虚空因土而出?若无出入,则应空、土元无异因;无异则同,则土出时空何不出?若因凿出,则凿出空,应非出土;不因凿出,凿自出土,云何见空?汝更审谛、谛审、谛观,凿从人手随方运转,土因地移,如是虚空因何所出?凿、空虚实不相为用,非和非合,不应虚空无从自出。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,当知现前地、水、火、风均名五大,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阿难!汝心昏迷,不悟四大元如来藏,当观虚空为出为入?为非出入?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、性空真觉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「阿难!如一井空、空生一井,十方虚空亦复如是,圆满十方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;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!
第四章 物理与精神世界同为自性功能的显现
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性的剖视
阿难起立问佛:“您常说一切事物是和合与因缘所生,宇宙间种种变化,都由于物质原素四大种(地、水、火、风)的和合发生作用。何以现在又对因缘所生,以及自然而有,两种理论都加排除,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理由在哪里。希望怜悯我们的愚顽,指示中道了义的真理,以免大家受世间戏论学理所迷惑。”
佛说 :“ 你先前不愿意学习小乘道业,要求无上正觉的大道,所以我便指示你自性本体的真理第一义谛。(形而上的体性)。何以又搅在世间学理的戏论圈子内,被妄想支使,认为因缘所生才是究竟的法则,而自行缠绕?你虽然博学多闻,有如一个只会谈说药性的人,真药摆在眼前时,反而不能辨别了,我说你真是个可怜悯的人。你现在仔细地听,我将为你分别指示,也好使将来修学大乘的人们,能够通达自性本体的实相。如你所说:物理世界,由于四大种的物质和合,而发生宇宙间万有的种种变化。假如物质的本能不是和合性的,就不能与其他物质相和合,犹如虚空,并不和合一切色相。如果物质的本能是和合性的,同样都是变化的作用,自始至终,都是因为互相形成而存在,互相变化而灭亡。这样生灭不常,生死死生,生生死死,犹如火炬在迅速转动,形成一个幻有的圆轮形状,永远没有休息停止的时候。譬如水结成冰,冰又化成水一样。”
“(一)固体的‘地大’种性。你观察这个地大种性,粗重的变成大地,细小的成为微尘,微生还可以分析为邻虚尘。(邻虚尘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所说的物质最基本的单位,佛学中指为色法中的极少分,谓其是物理的最基本元素,几乎等于虚空,所以叫做邻虚。古印度外道学者们的学说,认为邻虚没有十方分,圆而常住。整个世界到末劫毁坏的时候,邻虚尘不坏,分散于虚空而常住,相同于物质不灭的理论。小乘佛法则说邻虚亦是因缘所作,业力尽时亦要坏的。此所以不同于一般学说,而相同于现代自然物理学说的能量互变的理论。毗昙明说邻虚,无十方分,但云具二缘生,所以也是无常的。第一,是因缘。第二,是增上缘。现代的理论科学与这一说相近。再分析到极微的元素边际,又是七分所构成、有部的佛学指七分为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元素,又说与八事俱生。所谓八事,就是物理最基本的能,具备有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种的性能,本身是时具有色、香,昧、触的四境,互相和融而成一极微,又叫做微聚。这种极微有六方分,等于说有六位空间,仍然以自性本体功能所生众生业力的心力为中心,所以叫做七分。只有得天眼通境界的人,才能看见,所以也叫做极微色,也可说是不可知数的物色。再把物质的邻虚尘加以分析,最后就为空性。)这个物质的邻虚尘分析到最后,便成为绝对的虚空。你应当知道就是这个绝对的虚空,才生起各种物理的色相。我现在问你,既然你认为宇宙间一切的变化现象之生起,是由于物质的和合,你且观察一下这个邻虚尘,是用几个虚空和合而成的呢?不应该是邻虚合成邻虚的罢?再说,把邻虚尘分析到最后,变成虚空,这个虚空,又是用几个不可知的光色形相和合而成的呢?如果是由色相合成,那么色相和合就不是虚空了。若是虚空合成,虚空和合就不是色相了。光色形相还可以分析,虚空怎样去分析开,知道它是和合的呢?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,具备产生色相最基本元素的本能,其本体原来是空的。换言之: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,才能产生色相。自性本体本然清净,充满周遍在宇宙间,随一切众生心力作用,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,依循众生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。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为它是因缘所生,或是物理自然的性能。其实,这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计算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
“(二)热能的‘火大’种性。火大种性也并没有自我固定的性能,乃是寄于其他一切因缘而生。现在你看城中没有举食之家,准备炊饭的时侯,手里拿着火镜阳燧(古代用以向太阳引火的镜子)和艾草,向太阳引火。如果火性是和合而有,那个相和合的是什么呢?例如我们大众,现在和合在一起、但是各人都有各人自己的身体,和各人单独的姓名。现在这个火性假如因为和合而有,当他们手里拿镜子向太阳引火时,这个火是从镜中出来?还是从艾草生出?还是从太阳而来呢?如果是从太阳来的,既然能够烧燃到你手中的艾草,那么,日光所经过的林木,也都应该被燃烧了。如果是从镜中出来,火既然能够出来燃烧艾草,何以镜子自己不会燃烧熔化?而且你拿着镜子的手,一点不会受到热力的烧灼,当然不会去熔化镜子了。如果火性出生于艾草,何必一定要借太阳与镜子的光能互相接触,然后火性才发生呢?你再仔细观察,镜子拿在手里,太阳光从天上而来,艾草本来自地上产生,可是这个火性究竟从哪里来的呢?太阳与镜子,距离这样远,不是本来和合在一起的东西,何以能够发生燃烧的火性?但是太阳镜子如果不相和合,火光就不会无中生有。(现在电能等所发生的火性,以及火柴等发生的火性,都是依赖互相摩擦的动力才产生。如要加以分析,也同上面所讲的道理一样,说是和合而有,却都各自独立,说是自能产生火光,又必须和其他因素互相发动才能产生。)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,具备产生火性光热的本能,其本体原来是空的。换言之,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,才能产生火性的光热。自性本体,是本然清净,充满周遍在宇宙间,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,依照知识学问的的所知量,这一处手拿镜子向太阳引火,此一处火便燃起。这种情形,周遍世间,都是一样火性的存在,并没有一定的处所,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。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火性是物理作用,乃是因缘共有所生,或认为是自然界的性能。其实,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抽象的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
“(三)液体的‘水大’种性。水大种性是不定的,流动与停息,都没有固定的形态。例如一般大魔术师们,要求得太阴(月亮)的精华,拿来制药,他们在月圆之夜,手里拿着方诸(古时在月夜求水用的器具,如珠子一样,即如古代承露盘),对月光照着,自然可以流出水来。这个水是从方诸的珠子里流出?还是虚空中自有的?或是从月光那里来的呢?假若从月光而来,月亮距离我们这样远,它既然可以使珠子出水,那么,它所经过的林木,也都应该自然地流出水来。如果它是自然而流,又何必需要方诸去照才能流水?如果不是自然而流,那么,就可以明白流水不是从月亮降下的。如果水是从珠子里出来,这个珠子就应该经常流水了,又何必要等到半夜里向月光去照,才能得到水呢?假若从虚空而生,虚空没有边际,流水也应当没有边际。那么,由人间直到天上,都会受到水淹,怎样还有水里陆上和空中万物的存在呢?你再仔细观察,月亮在天空上经过,珠子是拿在手里,承接流水的盘子,本来也是人摆在那里的,水究竟从哪里流进去的呢?月光与珠子,距离这样遥远,本来不和合在一起,不应该说流水是莫明其妙地自己产生的。(如果说世界上的水,是地球上江湖河海的水蒸气发生变化,便知蒸气没有水,根本不能产生,最初的水,究竟又从哪里来的呢?)你还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,具备产生水性流动的本能,其本体原来是空的。换言之,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,才能产生水性的流动。自住本体,本然清净,充满周遍在宇宙间,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,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,犹如魔术师们,此一处拿珠,彼一处就流出水来。宇宙间的人,如果各自都拿着一颗珠,遍满宇宙间就会有流水产生。各人的意识思想也犹如珠子的流水,人人流出他所知所见,都自各别发展,生满在世间,岂有固定的方所,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。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水性的物理作用,乃是因缘共有所生。或者认为是自然界的性能。其实,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
“(四)气体的‘风大’种性。风大种性没有固定的自体,动静不常。你平常在大众中整理衣裳,衣角振动,影响到旁人,旁人就感觉有微风拂到脸上。这个风是从衣角所发出?还是发生于虚空?抑或是发生于人面呢?假若这个风是从衣角发出,你等于浑身穿的是风,那么,你的衣裳就自会飞扬,应该离开了你的身体。我现在正在说话,衣裳穿在身上,你看我衣裳里的风是在哪里?不应该说衣裳当中另外有一个藏风的地方罢?如果是生在虚空,你的衣裳不动的时候,何以又没有风在拂动呢?而且虚空永远常住在它的本位,风也应该经常发生。如没有风的时候,虚空也应当消灭,风灭的时候,倒可以看得见。虚空灭的时候,却是一种什么形状呢?虚空如果有生有灭,就不叫做虚空。既然叫做虚空,何以会有风从里面出来呢?如果风是由被拂者的脸上自己发出,那么,从他的脸上生出后,也应当吹拂到你。其实,是你整动衣服,才有风出,何以会倒拂到自己的面上?你现在仔细观察,整动衣裳的是你自己,受到风拂的是别人的脸。虚空本自寂然不动,并未参加流动。风又从哪个方向鼓动到此呢?风与虚空的性能,两种不同,各自隔开,本来并不和合在一起。不应该说风的流动,莫明其妙地自然而有。你实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,具备产生风性流动的本能,其本体原来是空的。换言之,自性本体的真空功能,才能产生风性的流动。自住本体,是本然清净,充满周遍在宇宙间,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,引发知识学问的所知量,犹如你一个人整动衣裳,就有微风出来。遍满宇宙间大家都在整动,于是整个国土也就生起了风,风性充满整个的世间,岂有固定的方所,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,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风性是物理作用,乃是因缘共有所生,或者认为它是自然界的性能。其实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(以上讲物理部分,须与本章物理世界物质的形成节参看,更加清楚。)
“(五)虚空的‘空大’种性。 虚空的空大种性是没有形相的,因为虚空间存在的光色,显出空相。假定有一个人,凿井求水,凿出一尺的土,中间就有一尺的虚空。如果凿出一丈的土,中间就有一丈的虚空。随着凿出来的泥土多少,中间就会显出等量的虚空。这个虚空是因为土所生出来的?还是因为打凿所开出来的?抑或是无因自生的呢?假若这个虚空是无因自生的,土未打凿以前,何以虚空便有阻碍,只看得见大块的土地,虚空却无法通达?如果虚空是因为土被凿而有,那么,当土凿出时,就应该看见虚空进入了。若是土凿出来,根本没有虚空进入,何以能说虚空因土所出呢?若是本来就没有出入,虚空与大地,应该原来没有不同的。虚空与大地,如果没有什么不同,那么,二者就是相同的了。可是当土出来时,虚空何以不同时出来?如果说因为打凿才出现虚空,那么,凿土的时候,应该是打出空来,并不是凿出土来。如果不是因为凿的关系而生出虚空,打凿只是打出土,何以却见到空?你再仔细审查观察,打凿由于人手,随着方位在运转,土只是在转移地位。这样,虚空究竟从哪里出来了?凿与虚空,一个是实质,一个是虚无,二者不能互相为用,两种是不能和合的。难道虚空,根本是莫明其妙,无中生有的吗?如果认识了虚空的空性,周遍圆满,本来没有动摇。就应当知道虚空和现在眼前的地、水、火、风相合,统名叫作五大种,其体本来圆满,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所生起的作用,元本是没有生灭的。只因你自性昏迷,不能领悟四大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。你应当观察虚空是出?是入?或是没有出入?你完全不知道自住本体的功能中,其本性是虚空的,具有真觉灵知。这个自性的真觉灵知之体,才生出虚空的空性。自性本体,本然清净,充满周遍宇宙间,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,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,犹如打开了一个井的空洞,便只知有一个井等量的虚空。十方虚空,亦是这个道理,遍满十方俱是如此,岂有固定的方所?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。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空性是物理作用,乃因缘共有所生。或者认为虚空就是物理的自然性能。其实,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
「阿难!见觉无知,因色空有。如汝今者在祇陀林,朝明、夕昏,设居中宵,白月则光、黑月便暗;则明暗等因见分析。此见为复与明、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?为非一体?或同非同?或异非异?阿难!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,则明与暗二体相亡,暗时无明,明时非暗。若与暗一,明则见亡;必一于明,暗时当灭,灭则云何见明见暗?若暗明殊,见无生灭,一云何成?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,汝离明暗及与虚空,分析见元作何形相?离明、离暗及离虚空,是见元同龟毛、兔角。明、暗、虚空三事俱异,从何立见?明、暗相背,云何或同?离三元无,云何或异?分空、分见本无边畔,云何非同?见暗、见明性非迁改,云何非异?汝更细审、微细审、详审、谛审观,明从太阳,暗随黑月,通属虚空,壅归大地,如是见精因何所出?见觉、空顽,非和非合,不应见精无从自出。若见、闻、知性圆周遍,本不动摇,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、水、火,风,均名六大。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阿难!汝性沈沦,不悟汝之见、闻、觉,知本如来藏。汝当观此见、闻、觉、知,为生、为灭?为同、为异?为非生灭?为非同异?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、觉精明见,清净本然周遍法界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如一见根见周法界,听、嗅、尝、触、觉触觉知,妙德莹然,遍周法界,圆满十虚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。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!
「阿难!识性无源,因于六种根尘妄出。汝今遍观此会圣众,用目循历,其目周视,但如镜中无别分析;汝识于中次第标指,此是文殊、此富楼那、此目犍连、此须菩提、此舍利弗。此识了知,为生于见?为生于相?为生虚空?为无所因突然而出?阿难!若汝识性生于见中,如无明、暗及与色、空,四种必无,元无汝见;见性尚无,从何发识?若汝识性生于相中、不从见生,既不见明、亦不见暗,明暗不瞩,即无色、空;彼相尚无,识从何发?若生于空,非相、非见,非见无辩,自不能知明、暗、色、空;非相灭缘,见、闻、觉、知无处安立。处此二非,空非同无,有非同物;纵发汝识,欲何分别?若无所因突然而出,何不日中别识明月?汝更细详、微细详审,见托汝睛,相推前境,可状成有,不相成无,如是识缘因何所出?识动、见澄,非和非合;闻、听、觉、知亦复如是,不应识缘无从自出。若此识心本无所从,当知了别见、闻、觉、知,圆满湛然,性非从所;兼彼虚空、地、水、火、风,均名七大。性真圆融,皆如来藏,本无生灭。阿难!汝心麁浮,不悟见、闻发明了知,本如来藏。汝应观此六处识心,为同、为异?为空、为有?为非同异?为非空有?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、觉明真识,妙觉湛然,遍周法界,含吐十虚,宁有方所?循业发现,世间无知,惑为因缘及自然性;皆是识心分别计度,但有言说,都无实义。」
心意识精神领域的透视
“(六)见觉的作用。佛又向阿难说:能见能觉的作用,并无独立的知性,都因为万有色相与虚空各种现象所引发。例如你在日常的生活中,早晨光明,傍晚昏暗。在黑夜里,有月亮就有光明,没有月亮便会昏黑。这些明暗等等,都因为有现象可看见,才知道分析。这个能见的作用,与光明黑暗的现象,以及虚空,是否同是一个体性?或者在同中存有不同?不同中又有同的存在呢?这个能见的作用,假若认为与光明、黑暗、虚空,原来都是一个体性,可是光明与黑暗二者原来是互相交代的,黑暗时就没有光明,光明时没有黑暗。如果见性与黑暗是一体,光明来了,见性应该跟黑暗丧失,同样的,黑暗来了,见性应该跟光明消失。见性既然会丧失灭亡,何以能够见明见暗呢?如果说明暗自己虽有不同,能见的作用,本来没有生灭,所谓一体又怎样能成立呢?假若认为能见的精明,与光明黑暗等现象,不是同一个体性,那么,你离去了明暗,以及虚空,去分析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,又是个什么形相?离开光明与黑暗,以及虚空,这个能见作用的本元,也就等于没有了。如果明暗与虚空,三种现象都不相同,能见的自性,却从哪里去建立?而且光明与黑暗,根本是相违背的,它又怎样能和它们是同一个体性呢?可是见性离开明暗与虚空三种现象,本来就没有,它又怎样不是和它们同一个体性呢?再说:分析虚空与能见的作用,本来都没有边际,何以二者不是同一个体性呢?同时看见光明又可以看见黑暗,可知能见的自性,并没有改变,何以同明暗是一个体性呢?你再仔细观察,特别仔细去研究,光明发于太阳。黑暗是从夜色。通达属虚空。障碍属大地。这个能见的作用,究竟从哪里而出呢?能见的作用是有灵灵明明的知觉性,虚空却是冥顽的,两种本来不能和合。难道这个能见的精明,根本是莫明其妙,无中生有的吗?如果认为能见、能闻、能知、能觉的自性,是圆满周遍的,本来没有动摇,就应当知道它和无边无际的虚空,与变动性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统名叫做六大种性。虽然种性作用,各有差别的性质,其体本来圆满。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而起用,元本是没有生灭的(物质与精神,显见不同,而都互相有关系,互相影响变化)。只因你自心沉迷,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觉知的作用,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。你应当观察这个见闻觉知的功能,是有生有灭?是相同或相异?或是不生不灭?不同不异呢?你全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,具有能见能觉的精明。这个能见能觉的精明,发起灵明见物的作用。自性本体,仍然是清净本然,充满周遍宇宙间.随一切众生心力的作用,依照知识学问的所知量,用之在眼,就能遍见虚空宇宙间的物象。在耳,就能听。在鼻,就能嗅。在舌,就能尝。在身,就能触。综合名之为心灵,又能感觉各种身心内外的作用,而能了然觉知。它是虚灵朗然,充满周遍在宇宙虚空间,岂有固定的所在?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。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是因缘所生,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。其实,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
“(七)意识的作用。意识的性能并没有根源,都从六种根尘妄出而生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)。你现在遍观在座的大众,眼睛随便地巡转一遍。这个眼睛,犹如镜子照东西一样,没有分析辨别的作用。但是你的意识在其间,次第指出,这个是某某,那个是某某。这个明明了了的意识,是从所见而生?还是从外界的色相现象而生?是生于虚空?抑或是无因自生,突然而出的呢?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,是从所见而生,如果没有明暗与虚空色相四种现象,根本没有你的所见。所见的性能尚且没有,从哪里去发生意识呢?假若这个意识的性能,不是因所见而生,是从外界的现象中产生。你的意识,既不能见明,又不能见暗,明暗都不能看见,就没有色相与虚空。色相现象尚且没有,意识从哪里发生呢?如果是生于虚空,便不是色相,也不是所见之性了。不因所见,就不能辨别虚空,自然不能知道明暗与色空的现象。不是色相,便没有攀缘,那个能见闻觉知的作用,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。离开见性与色相两种,绝对的虚空,等于没有。如此即使有物存在,也就不是物相了,纵然再用意识去思惟,又可以分别得到什么呢?如果认为无因自生,突然而出,何以在白天,不能看见月亮的光明?你更仔细审查观察,能见的功能,寄托你的眼睛才发生作用。凡是色相,都是目前的现象。可以指出状况的才是有,没有现象的就是无。这样你审查这个意识作用,因为什么所产生?意识的作用是活动的,能见的功能是澄清湛然的,两种本来不能和合。闻听与感觉知觉的作用,也同是这个道理。都各自有独立的性质,不能和合。难道这个意识的作用,根本是莫明其妙,无中生有的吗?假如认为意识心本来没有所从来的。就应当了解能见闻觉知的自性功能,也本来圆满湛然,它的性能并不从其他事物所生。那么,识心连同地、水、火、风、空、见的作用,统名叫做七大种性。其体本来圆融自在。都由自性本体的功能生起作用,元本是没有生灭的。只因你自心粗浮,不能领悟你的见闻自性,发明明了灵知的作用,本来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。你应当观察这(眼、耳,鼻、舌、身、意)六处的意识心,是同是异?是空是有?或不同不异?也不是空有呢?你元不知自性本体的功能中,自性具有识别虚明灵知的本能。由这个灵知虚明发起真识的作用。自性本来的虚妙灵觉,仍然湛然不变,充满周遍在宇宙虚空间。含吐十方虚空,岂有固定的所在?只是依循身心个性的业力而发生作用。世间人缺乏智慧去认识体会,误认是因缘所生,或认为是自然的性能。其实,都是用意识思想的心,去分别忖度,去推求其究竟真理。只是一种言语的抽象理论,却没有真实的义理。”
尔时,阿难及诸大众,蒙佛如来微妙开示,身心荡然得无罣碍。是诸大众,各各自知心遍十方,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。一切世间诸所有物,皆即菩提妙明元心,心精遍圆含裹十方。反观父母所生之身,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,若存若亡;如湛巨海流一浮沤,起灭无从。了然自知获本妙心,常住不灭。礼佛合掌,得未曾有,于如来前说偈赞佛:
「妙湛总持不动尊, 首楞严王世希有!
销我亿劫颠倒想, 不历僧祇获法身。
愿今得果成宝王, 还度如是恒沙众;
将此深心奉尘剎, 是则名为报佛恩。
伏请世尊为证明, 五浊恶世誓先入,
如一众生未成佛, 终不于此取泥洹。
大雄大力大慈悲! 希更审除微细惑;
令我早登无上觉, 于十方界坐道场。
舜若多性可销亡, 烁迦啰心无动转!」
这时,阿难与大众,听了佛的微妙开示,身心空荡荡的,一点都无挂无碍。各人都自觉知,了解真心自性的本体,遍满虚空宇宙间。看见十方虚空,犹如手中所拿的树叶子一样。凡一切世间所有的物象,都是正觉灵妙光明的真心自体所变现。自性真心的精灵,含裹十方世界里的一切。于是反观父母所生的这个身体,犹如虚空当中,吹起一点微尘,若存若亡。如在澄澄湛湛无边无际大海的无尽流中,存着一点浮沤,浮沉起灭不定。都了然自知获得了本自具足的灵妙真心,才是常存不灭的。大众恭敬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佛,得未曾有。所以共同说偈,赞叹佛的崇高伟大。(偈是古印度的歌颂体韵文。以简洁文字,包括要义。因翻译不易,变成这种体裁,有音节而无韵言。但可以歌唱,俗名叫做梵唱。)
“妙湛总持不动尊。”
(首先说佛同一切众生,共同的身心自性本体。灵妙的,澄澄湛湛的,为宇宙虚空万有的总体。寂然不动的为万象所归尊。也就是赞叹已得无上正觉的本师释迦牟尼佛,已经证入自性的法身。所谓法身,就是指自性本体。)
“首楞严王世稀有。”
(首楞严,就是指佛所讲这本经的经名。首楞严是寂然不动,坚固坚定,确然不拨,颠扑不破的意义。就是说:这《楞严经》所讲自性本体的体用真理,是颠扑不破的至理。为万法万理之王,是世间所没有的。)
“销我亿劫颠倒想。”
(既领悟到这个至理的真义了,使我们无数时劫以来,寻求宇宙与人生,心灵与物理的种种颠倒思想,都为之消灭。现在已经理得心安了。)
“不历僧祇获法身。”
(僧祇是数学上第五十二位的数名,也就是代表无量数时间劫数的意义。一个众生,由初发心而至成佛,要经三大阿僧抵劫,才能得成无上正觉。这里说:自佛说出楞严至理,使大众现在顿梧到自性本体的体用,不必经过久远时间劫数的摸索修行去求证,便获得自性本体的法身了。)
“愿今得果成宝王。”
(自说现在已获得法身,得成正果,好像得到宝中甲之王。因此亦同时发愿如下……)
“还度如是恒沙众。”
(回转来,还要使十方虚空中所有世间,一切仍在沉迷浊世中的苦恼众生,使其得到解脱。恒沙,是无量数的形容词,犹如恒河里的的沙子一样多。)
“将此身心奉尘刹。”
(这是承接上句立志发愿的引申。说要把这种恳切坚定思力的深心,也同时表明自性无相,深远的真心功能。点滴无存,毫不保留地贡献给尘尘刹刹的一切众生。尘刹,也就是毫末点滴,细入无间有形有相存在的形容词。)
“是则名为报佛恩。”
(唯有这样做,才可以报答佛今天给我们的开示,使我们领悟得度的慈恩。)
“伏请世尊为证明。”
(上面说明听佛说法,而得到顿悟以后,立志发大愿的深心愿望。现在并请佛证明这个愿心,并不是冒昧偶发的。)
“五浊恶世誓先入。”
(发愿教化众生,广度众生使解脱苦恼,令登寂静的圣境。不分时间,不论区域,秉此誓愿,入世度人。凡是末劫时代,五浊恶世,自己必先入世教化。五浊恶世,是指我们的世间。所谓五浊:(一)劫浊。到了末劫之世,人寿减至最低限度。(二)见浊。充满五种“利使”的思想:(1)身见:切实为自己,为自身。(2)边见:对人对事对物,思想都有限度,不能运心广被。(3)戒取见:各自坚执定立自我的主张等。(4)见取见:以自己主观概于一切。(5)邪见:善恶是非颠倒等。(三)烦恼浊。充满五种愚钝的思想。贪心、嗔心、愚痴、我慢、多疑。(四)众生浊。肉质生命具备有五阴所生的各种痛苦与烦恼。(五)命浊。生命多苦恼,生活遭遇多恶缘等。处浊恶末世,行这种愿力,须具牺性自我精神,不畏难,不苟安,含辛忍辱,以无限心力和血泪,写出无比慈悲的心情。语重心长,细心体会读之,使有心人,具同感者,为之泫然泪下。)
“如一众生未成佛,终不于此取泥恒。”
(一切众生,自性本来是佛境界。灵明自在。都因为心理业力与后天教育见解,迷自本性。悟则同佛,迷则终沉物欲世网。所以说不但要先入五浊恶性度人,而且如有一众生末得开悟成佛,自己始终不敢住在常乐我净的寂静安乐的果地。旧译泥恒,又译涅槃。就是寂然不动,灭尽烦恼,常乐我净的果位。)
“大雄大力大慈悲,希更审除微细惑。”
(上 句是赞叹佛的颂词。唯有佛的慈悲怀抱、济世胸襟,才真是大英雄、大丈夫、大能力、大慈悲。我们大众虽然领悟自性清净的体用原则,还有很多细微枝节的疑惑未除。希望佛加以开示,以除我们的疑惑。)
“令我早登无上觉,于十方界坐道场。”
(使我们除去微细的疑惑,可以早登无上正觉,顿悟自性清净圆满的体用。于无尽虚空十方世界内,建立正知正觉的道场,坐此教化,济度未来。)
“舜若多性可销亡,烁迦罗心无动转。”
(舜若多,译为虚空性。烁迦罗,译为坚固心。这两句是说:即使虚空可以销灭,而我们这种立志发愿的真心,决不会动摇退转的。)
(以上《楞严经》第三卷竟)
楞严经卷四
尔时,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合掌恭敬而白佛言:「大威德世尊!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。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,今闻如来微妙法音,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,本所不见,何况得闻?佛虽宣明令我除惑,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。世尊!如阿难辈,虽则开悟,习漏未除;我等会中登无漏者,虽尽诸漏,今闻如来所说法音,尚纡疑悔。世尊!若复世间一切根、尘、阴、处、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,次第迁流,终而复始?又如来说地、水、火、风本性圆融、周遍法界,湛然常住,世尊!若地性遍,云何容水?水性周遍,火则不生。复云何明水、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𣣋灭?世尊!地性障碍,空性虚通,云何二俱周遍法界?而我不知是义攸往,唯愿如来宣流大慈,开我迷云,及诸大众!」作是语已,五体投地,钦渴如来无上慈诲。
尔时,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:「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,令汝会中定性声闻,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,皆获一乘寂灭场地、真阿练若正修行处。汝今谛听!当为汝说。」富楼那等钦佛法音,默然承听。
佛言:「富楼那!如汝所言『清净本然,云何忽生山河大地?』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?」
富楼那言:「唯然,世尊!我常闻佛宣说斯义。」
佛言:「汝称觉明,为复性明称名为觉?为觉不明称为明觉?」
富楼那言:「若此不明名为觉者,则无所明。」
佛言:「若无所明,则无明觉。有所非觉,无所非明,无明又非觉湛明性。性觉必明,妄为明觉。觉非所明,因明立所,所既妄立,生汝妄能,无同异中炽然成异。异彼所异,因异立同,同异发明,因此复立无同无异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,劳久发尘自相浑浊,由是引起尘劳烦恼。起为世界,静成虚空,虚空为同,世界为异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,觉明、空昧相待成摇,故有风轮执持世界。因空生摇,坚明立碍,彼金宝者明觉立坚,故有金轮保持国土。坚觉宝成,摇明风出,风、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;宝明生润,火光上蒸,故有水轮含十方界。火腾、水降,交发立坚,湿为巨海,干为洲潬。以是义故,彼大海中火光常起;彼洲潬中江河常注。水势劣火,结为高山;是故山石击则成炎,融则成水。土势劣水,抽为草木;是故林薮遇烧成土,因绞成水,交妄发生,递相为种;以是因缘世界相续。
物理世间物质的形成
这时,富楼那弥多罗尼子(满慈子)在大众中,起来敬礼释迦牟尼佛,向佛问说:“吾佛最善于为众生开示自性形而上第一义谛的至理。佛常说在说法人中,我是第一。但是我听了上面的微妙讲解后,犹如一个聋子,在百步之外,去听一个蚊虫的声音。根本都看不见,哪里能够听得到呢?佛虽然说得很明白,使我们除去疑惑,而我现在,还是不能详细领悟这个道理,所以不能到达绝对没有疑惑的地步。不要说阿难等人,只是从理解上有所领悟。即使在会的人,虽已得到烦恼已尽的无漏境界,现在听佛所说的道理,还是有很多纠缠不清的疑点。如果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(生理、物理、心理等)都是自性本体清净本然的功能;本体既是本然清净,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有的世界物象?而且有时间空间性的次第迁流,终而复始呢?又如上面佛所说的地、水、火、风等四大种性,也都是自性本体的功能,圆融无碍。充满整个虚空宇宙间,湛然常住。假若地(固体)的性能遍满虚空间,何以容纳水的存在?如果水的性能遍满虚空间,火的性能就根本生不起来。怎样可以说明水火两种性能都遍满在虚空,而且并不冲突呢?再者,地的性能是障碍的。空的性能是通达的。两种性能绝对相反,怎样都充满在宇宙间呢?我实在不知道这原理的中心在哪里?但愿我佛施予大慈大悲,开示明白。以除去我心中的迷云,同时也是大众所渴仰祈求的。”
佛说:“ 今天我要为在座的大众,明白开示,宇宙万有根元的原因,及如何发生万有性能的真理(佛经原称为胜义有,指自性本体能生万有的功能,又称为胜义性)。并且也使一般已定性向小乘声闻果的人们,与一般未曾得到我法二空的人们,以及虽得小乘果而又回心向上乘的阿罗汉们,能获得只有一乘的寂灭场地,(不生不灭的心地)得达真正寂静的正修行处。希望你们仔细地听,现在将为你们讲解。”
佛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,又问满慈子说:“ 如你所问,自性本体,既然清净本然,何以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万有的世界物象?你平常不是常听我讲:当你开始觉到自性的妙明时,方知自性元来是本觉不昧,具有灵明的功能吗?” 满慈子答:“ 对的,我常听佛宣讲这个道理。”佛说:“你说,当你觉悟自性的灵明时,为是自性本来具足灵明,故名为觉性呢?还是本觉自性元来没有灵明,因为我现在觉了,才始名为得到灵明的正觉呢?”满慈子答:“如果这个称为觉性的,本来没有具足灵明的, 那也就没有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了。”佛说:“倘使没什么所以然可以明白的,就根本没有可明与可觉。如果是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,却不是原来自性的本觉。并且没有所以然可以明白的,却又不能说有所可明的了。那个无明昏浊的,又不是澄澄湛湛的本觉灵明自性。须知自性本觉,元自灵明。因为明极而生妄动,才发生照明感觉的作用。但觉照并不就是本来觉性的性明。这个后天妄动的感觉照明,就形成有所为的功用。这个有所为的妄动功用成立以后,就生出各种妄性的本能。(此处所讲,是说明形而上的体性发生形而下物理器世界的本能。必须要以最深静灵明的智慧去理解体会,文字极难说明。如借用先天与后天两个名词,又使人意识上,显然分出两半截。姑且借用来说:就是先天的自性本能,是寂然不动,灵明清虚的。灵明清虚的功能,自然妄生变动,就产生后天的性能,发出各种作用,形成物质世界的本能。)在元来自性的本体上,本觉灵明与所发出的妄动照明作用,本来是一体所生,没有同异的。但有妄动功能发生以后,就产生不同的功用,故有不同的变化。再从各别互异的性能内,于不同中具有相同之点。同异又互相变化,因之复立无同无异。(在理则上说:互相对待的,但是又可以归纳于绝对。绝对中又有互相对待的存在。矛盾可以统一,统一又有矛盾。)在这些妄动相反相成的同异对待变化当中,互相扰乱,所以相对地产生物理的变态现象(这种变态的力量,又互相反对,互相相成)。物理的变态经过久远的时间,就发生物质本能尘劳的运动,自然互相混沌,形成昏沌混浊的状态。因此引起物理本能的变态作用,同时也引起心理知觉感觉上的尘劳烦恼,而形成了世界。”(佛所讲的自性本体,湛然明觉。因为湛然明觉的动性,发生相反相成的两种功能。互相混扰,为物理世界形成的本能。但仍不离其自性功能,所以其根本是同一体性。因为相反相成的动能,互相排荡久了。两种力量爆发,又产生对待的本能。向心力收紧到极点,就发生相反的离心力。离心力放射到极点,又产生向心力。但两种能力的分化收缩作用,都以自性功能为其中心点。这个中心点是真空无形的真性功能,是绝对的灵明独立。所以说无同异中又有同异,同异中又有无同无异的存在。此处经中常提尘劳二字。尘劳就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现象,物理本能将要发生尚未发生的力量,要尽未尽的有形变化现象。形容至为绝妙,实在不能以其他字句替代。现在姑且作以上要说,试为说明,但仍依原经为确要。又佛所说的,与易经原理,完全一样。东方圣人,西方圣人,此心同,此理同,实不相欺。易经以太极为本体之表示。太极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。太极自具阴阳两种相生相克的功能。阴阳亦就是动能的一种代表名词。生与克,就是相反相成的作用。而太极又浑然为一体。阴阳既动以后,就生万物万汇。一事一物,又各具一太极。太极又分阴阳。如此重重叠叠,发展至于无穷无尽的万类,而总体只是一个。其中真理机趣,都是相通。但略引其理则,以作佛说的道理的参考,自性本体既然引发妄动变化的功能,就产生物理本能的作用,而形成世界。)
佛说:“ 所以静态的就形成虚空现象。虚空的体性都是相同的。世界万有形相,就各有不同了。这个自性本体却没有同异的差别。这个本体的功能,才是真正生起各种万类万象有为的法则。因为自性本体本来具足觉性与光明空虚的功能,相对地形成动摇现状。所以就产生风轮性的大气层的本能,执持这个世界。因为虚空形成动摇的现状,由自性本体功能的光明,坚固凝结成立固体的物质,故有金属性能的物质宝藏成为大地中心。所以大地中心与地壳,有金轮性的固体保持国土。觉性空能凝结,既变成了固体的大地物质宝藏,又在虚空光明中动摇不息,因之产生风性的空气。风性空气与固体的地质互相摩擦,所以有火性的光热发生一切变化的本能。大地中心的物质宝藏,与光热相成产生润湿的本能。因此火性的光热上蒸,故形成水轮包围于十方世界中。火性光热上腾,水性润湿下降,交互发生作用,成立坚固性的物质世间。湿的成为大海,干的变为洲陆土地。就是因为这个道理,所以大海当中经常爆发火光,洲陆土地中间,又有江河流注。水势撞击的力大。火性的热力弱,地壳就渐渐凝成结为高山。所以当山石尽力打击时,就发出火焰。岩石融化了就成为水。土地的凝力大,水性的湿力弱,就生长草木。所以树林草木,烧掉就变成土质。尽力绞扭就成为水浆。这些物质种性的本能妄动,交互发生作用。能量递相变易,互为种因。以此因缘,物质世界便相续不断地存在。”
「复次,富楼那,明妄非他,觉明为咎!所妄既立,明理不踰。以是因缘,听不出声,见不超色;色、香、味、触六妄成就,由是分开见、觉、闻、知。同业相缠,合离成化,见明色发,明见想成。异见成憎,同想成爱,流爱为种,纳想为胎。交遘发生,吸引同业,故有因缘生羯啰蓝、遏蒱昙等。胎、卵、湿、化,随其所应。卵唯想生,胎因情有,湿以合感,化以离应。情、想、合、离更相变易,所有受业逐其飞沈,以是因缘众生相续。
「富楼那!想爱同结,爱不能离;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;是等则以欲贪为本。贪爱同滋,贪不能止,则诸世间卵、化、湿、胎,随力强弱递相吞食;是等则以杀贪为本。以人食羊,羊死为人,人死为羊,如是乃至十生之类,死死生生互来相噉,恶业俱生穷未来际;是等则以盗贪为本。汝负我命,我还汝债,以是因缘,经百千劫常在生死。汝爱我心,我怜汝色,以是因缘,经百千劫常在缠缚。唯杀、盗、淫三为根本,以是因缘业果相续。富楼那!如是三种颠倒相续,皆是觉明明了知性,因了发相,从妄见生。山河大地诸有为相,次第迁流;因此虚妄,终而复始。」
众生世界生命的成因
佛说:“其次,身心照明妄动的不是别的东西,实际上就是自性本觉灵明发生的变态。变态妄动就形成有所为的作用。但是仍没有越过灵明自性的本体实际。因为这个因缘,所以一切含灵的众生们,听到的不外是声音。见到的不外是色相。而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的物理现象,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相对相成,就形成六种妄动的本能。由本能分开为见、闻、觉(感觉)知的作用。业力相同的就互相缠缚。相对的结合,与相反的分离,就形成种种的变化。见性灵明遇见色相就发起作用。这个灵明的见性,看见色相就构成想念。所见不同,就互相憎恨。想念相同,就互为情爱。爱情交合,产生流质,就能做种。同时吸收想念,就成为胞胎。彼此互相交媾,吸引相同的业力,所以才有因缘的作用,生出胞胎的人类与动物。(胎生的人类与一部分动物的生长,必须具备四种因缘,以相同的业力感召为主因。(1)自性妄动业力所生的识心种性,是人胎的亲因缘。(2)交媾的精虫卵子是增上缘。(3)胎胞须待母体的种种营养生长,以及出生后的教育等等,是所缘缘。(4)由生命存在的善恶作为等,又产生增加新的善恶业力,生死死生,是等无间缘。)父母与自己识心种性的中阴身,三缘和合,才能生人。人胎初期名为羯罗蓝(译为凝滑,即精血初凝之意)。其他部分动物,也有胎生-如牛马狗羊等。也有卵生-禽鸟类。湿生-微生虫类。化生-昆虫类。各自随其业力的感应,互相吸引变化而后产生。卵生则想念的成分最多-如鸡孵卵等,多用精神想念而生。胎生则爱情的成分最重-如人们的感情作用。湿生则互相感觉的成分最多-如鱼介类眼目的相视,就可感应成孕。化生则须要分离变化的作用-如孑孓蚊虫之类。无论爱情的生命,或变化作用的生命,都能互相变易,互相发生关系。所有生命的存在,都是受业力的支使,各自追逐着,飞潜浮沉在世间。由于这种因缘,所以众生世界相续不断地存在。因为想念爱情的力量,犹如胶结不能开解,所以相爱便不能分离。因为人类世间,父母子孙,相生不断,这些都是以欲望贪心为业力的根本。贪心与爱的力量,互相共同滋长,贪心永远不能止息。所以世间一切卵化湿胎等生物,随力量的强弱,互相吞食,用以滋养自己的生命,这些都是以杀戮贪心为业力的根本(弱肉强食,是自然业力所使然)。所以人食羊,羊死为人,人死为羊。同样的十类众生(1. 胎,2. 卵,3. 湿,4. 化,5. 有色的,6. 有想的,7. 非有色-如空幻中的物体,8. 非有想-如细微的微生物,9. 又如空散销沉的无色类,10.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的无想类)。死死生生,互相啖食。都是由于与生命俱来的恶业所生,犹如轮回旋转。穷极于未来无尽的时际,始终不断。这些都以盗取与贪心为业的根本。(人身肉体生命的成分中,都借动植物矿物质等生存。但是动植物矿物质等,有时也需要人的物体,同时也具有人的一切。彼此互相滋养,这是一种现实世间的轮回。)于是在众生间,你欠了我的命,我再还你的债。因为有这种因缘的作用,经历百千劫的时间,经常都在生死流中旋转。人们与众生界,你爱我的心,我怜你的色,因为有这种作用,经百千劫的时间,经常都在情爱中缠绵。总之,都因为杀盗淫三种业力作为根本,所以世界上有业果相续的事实。这三种业力的作用,互相颠倒的继续,都是正觉灵明的自性本体中,所具有的明明了了知性的变态。因为了知自性发生了变态,产生妄见的动能;这些山河大地一切万有的现象,次第循环变迁流动,都是因为这个虚妄动能的作用。所以终而复始,犹如连环不断。”